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,從共享養(yǎng)老到共享經濟,從共享信息到共享充電寶,“共享”成為時下很火爆的一個詞,就在“共享單車”遭受詬病,企業(yè)倒閉押金難退的情況下,共享經濟的一大支脈——共享旅游正在悄然崛起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很多人選擇完全的自由旅行,想去哪里玩,直接在旅游平臺上預訂一家自己喜歡的民宿或是酒店,訂張機票或火車票就可以出行,到了當地更喜歡參與到當地人的生活中去,“生活在他處”。當然,如果能有一個對當地景點線路、特色旅游項目比較了解的人做向導,肯定是最好的旅游方式。
眼下又到了年終歲末,許多在線的旅游平臺、共享旅游吧和好友微信群也都推出了相應的共享旅游APP,“驢友”可以在平臺上預訂自己喜歡的旅游線路和體驗項目。
業(yè)內人士表示,目前共享旅游還處在發(fā)展與探索中,還存在著管理缺失,監(jiān)管乏力,具有一定的旅游風險,但是在今后旅游政策不斷完善下,共享旅游將是旅游業(yè)的一個發(fā)展新趨勢。
拼客旅游
90后女孩成共享達人
對于27歲的90后女孩王娟容來說,共享旅游對她來說只是一個概念,盡管之前她通過QQ、微信和別人共享旅游資源,與人拼團旅游,加盟登山隊翻秦嶺、登太白山,早已步入“共享達人”的行列。
去年8月初,她無意中加入了一個“共享旅游吧”,結識了一個“走四方在路上”的女驢友小周。畢竟是第一次出國當驢友,小王非常慎重,經過聊天摸底、曬旅游圖片、見聞、美食、小吃、旅途感悟等等,同時為了保險起見,兩人還互發(fā)身份證。確定身份后,最終選擇線路去越南、老撾、緬甸旅游,辦好簽證后,通過網絡平臺訂機票,通過共享旅游吧,約好了當地華僑做地陪兼導游,并將大使館的電話號碼都提前查好,以備不時之需。
盡管網友小周是個85后,但她比王娟容的旅游經驗豐富多了,成了她的大姐大,兩人利用“十一”長假,乘飛機從越南開始,自選旅游線路,由于充分利用共享資源,在居住、飲食、雇導游諸方面,節(jié)省了時間和經費,回來時,除了臉曬黑了,人變瘦了,玩得非常開心,沿途拍攝的風景圖片和美食小吃發(fā)到微信圈中,把那些貓在家里做宅男宅女的同事,還有跟團的驢友,羨慕得眼睛都快掉出眼眶啦。
第一次嘗到了共享旅游甜頭,今年國慶節(jié),王娟容如法炮制,又和閨蜜程婷婷約好了去銀川、西寧、蘭州自駕游。為了節(jié)約成本,她們通過網絡交友平臺發(fā)帖約了兩位西安在校大學生王柯和羅伊同行。借用程婷婷的私家車,并由她和羅伊當司機,王柯與當地短租房中介聯系食宿,王娟容負責旅游線路和財務支出,四人分工明確,并約法三章,只是共享旅游,不得有其他非分之想。
為了避過交通高峰期,今年9月29日早上,四人提前出發(fā),從福銀高速到天水登麥積山、游羲皇廟,晚上住到蘭州。然后到蘭州看黃河濕地、風車公園、羊皮筏子漂流、吃正宗的蘭州拉面。第二天傍晚出發(fā),到西寧,游青海湖、塔爾寺、去祁連山、看戈壁灘。第四天離開青海,經青銅峽、白銀到寧夏呆了兩天時間,然后,游沙湖、參觀西部影視城和西夏王陵墓,第七天經鹽池、定邊到靖邊參觀統萬城,游巴圖灣水庫,劃船、吃特色魚宴……10月7日晚8點經連霍高速和西延高速回到出發(fā)地西安。
本次拼團共享旅游,除了個人購買旅游紀念品外,住宿吃飯、車輛過路費、加油費、景點門票全部采取AA制,出發(fā)前每人預交3000元旅游費,到了中途再預交3000元,最后統一結算,多退少補。在整個旅游過程中,除了在個別景點的選擇上發(fā)生一點小糾紛外,用程婷婷的話說:“住得舒心,玩得開心,游得爽心!”玩了一大圈,每人平均花費6300多元。這與到旅行社報名參團旅游相比,沒有報名費,不用全陪、地陪,避免了導游購物,節(jié)省了許多成本,玩得更自由,更舒服。
據西安一家知名旅行社資深導游王女士介紹說,隨著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,過去單純的觀光旅游,休閑旅游,已經轉變成交流、享受、體驗生活,依托互聯網、大數據等現代技術,新“旅游 ”時代,共享旅游的概念也融入其中。從共享出游攻略、拼團友拼租車,到共享帳篷甚至換房旅游,包括短期租賃民宿、專人陪同向導、照顧老人、代買門票、景點講解等通過網絡平臺獲得各種旅游資源的方式。這些新的旅游方式,給人們帶來新的旅游體驗,受到了90后80后年輕人的青睞,并逐漸成為新的旅游時尚和潮流。
換房互動
共享旅游精彩紛呈
“我是一名骨灰級驢友,在西安曲江新區(qū)一高層住宅有一套3室1廳1衛(wèi),118平方米的住房,出行便利,周邊景點有大雁塔、大唐不夜城、大唐芙蓉園、寒窯等名勝古跡……”在一旅游網站上,西安網友“老秦人”曾發(fā)布信息,希望與云南麗江的網友“換房旅游”。
據三秦都市報記者了解,異地換房游,就是“你到我所在的城市以及附近景點旅游,你不用住賓館,就到我家住,而我到你們那旅游就到你家住,彼此相抵,住宿不花一分錢”。其特點就是既節(jié)省了一筆住宿費,還能在外地旅行中有家的感覺。
在共享旅行的大背景下,旅游者更注重與目的地人們的交往交流。而繼拼團游、自助游后,被網民戲稱為“串門”的互助游也漸興起。2016年“十一”期間,新疆大學大三學生陳志強背上背包,去了他向往很久的云南西雙版納。與別的旅游者不同的是,在西雙版納游玩期間的食宿費用,由他在西雙版納的網友小章負責。而作為回報,陳志強將在小章一個月后到新疆旅游的時候,提供給他相同的“服務”。他說,他的經歷讓周圍不少同學朋友都行動起來,尋找自己的“互助伙伴”。
近日,中國旅游研究院和美國知名的短租平臺愛彼迎(Airbnb)聯合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共享住宿已成為中國出境游客的主要選擇,95%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住過民宿、家庭旅館、度假租賃房屋等,47%的人住過這樣的住宿設施,23%的人認為在境外時民宿、家庭旅館、度假租賃房屋是他們的主要選擇,優(yōu)于酒店的選擇。
思考
謹防共享旅游背后的安全隱患
2017年端午節(jié)前夕,云南驢友“網約”穿越陜西太白山“鰲太線”造成的三死一傷的悲劇,除了惡劣的天氣因素外,戶外驢友圈子所謂的網約即無領隊,無跟團費,全AA制的徒步方式,還有約定俗成的“三不問”原則:不問姓名、不問職業(yè)、不問隱私,造成驢友之間缺少溝通了解和關心,是造成其悲劇的因素之一。
由于拼團旅游、換房旅游以及所謂的“串門”互助游的參與者和發(fā)起人,彼此都是通過網絡平臺QQ和微信虛擬世界溝通交流,彼此的性情、人生閱歷、生活背景都不太了解,外出共享旅游時,彼此缺乏足夠的關心和幫助,而且大多都沒買人身保險,存在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隱患,特別是男女驢友搭伴同行,風險系數更大。
除了缺少溝通了解,“換房游”目前還缺少相關規(guī)范,存在一定風險。之前,國內媒體曾曝出,鄭州有網友曾吐槽:與南京的一名網友換房時,回來卻發(fā)現“家里的罐頭被偷吃了”。而據一換房網站工作人員披露,在國內換房旅游成功率并不高,陌生人之間成功率不足三成。另外,長期以來,作為非標準化服務的旅游短租市場,如何解決“誠信”問題都是難題。房東為了招攬到租客,會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和放到互聯網平臺上,甚至弄虛作假。
時事評論員楊玉龍認為,以社交網站為載體,使游客借助目的地“導游”的力量享受相關服務,這樣的“共享旅游”模式與“網約導游”性質差不多。只是,“共享旅游”算是網友間的“私下”行為,危險系數可能更高一些。畢竟,網絡上的聯系再緊密,到了現實生活中,也是陌生人之間的相處,提防之心不能缺失,無數前車之鑒已經證明了這一點。在他看來,“共享旅游”或許只是蹭了“共享”的概念。即便真的是“共享”,也要謹防在這個過程中潛在的風險。這樣才能既有保障,又能玩得開心。
分析
既有市場潛力也有一定風險
據央廣網近日報道,目前全球80個國家的800多個目的地城市,都已經出現“共享旅游”,大量的本地向導圖文并茂展示個人信息和服務經驗,甚至開通個人直播,費用按照是否接送機、是否包車而不同。
對于共享旅游的未來發(fā)展,旅游業(yè)內人士大多比較看好,認為隨著分享經濟成為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確定的目標,共享旅游獲得巨大發(fā)展契機,在旅游六要素方面都有很多探索性成果。由于能滿足供需雙方多方面需求、調劑余缺、降低交易成本,共享旅游對旅游業(yè)升級轉型發(fā)展意義重大,是“互聯網旅游”的旅游業(yè)4.0時代不可或缺的新業(yè)態(tài)與新模式。
專家分析,共享經濟與旅游業(yè)的深度融合不僅改變了游客的出行方式、住宿方式,甚至更新了游客的旅游理念。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正在被深度主題游所替代,從以觀光為主向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轉變,從傳統的景點(區(qū))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。相應地,旅游供給方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,更加注重開發(fā)個性化、多樣化、精品化的旅游產品,為游客打造全新的旅游體驗。
但也有不同的聲音,陜西其源律師事務所律師車曉剛認為:“共享旅游”對供需雙方的權利與責任沒有明確界定,完全是松散式的組合,只是出于興趣愛好相約同行,雙方不可能簽訂正規(guī)的旅游合同、開具發(fā)票,也沒有辦理人身保險等相關的手續(xù);一旦發(fā)生權益糾紛,沒有法律保障。而提供旅游服務的本地向導,其實有許多人本身也是導游,只不過其導游的身份被“共享旅游”淡化了,而實際上也是以盈利為目的。這對旅游市場的規(guī)范管理也是一個挑戰(zhàn),處理不好便有可能成為滋生旅游亂象的隱患。記者楊立
(來源:三秦都市報 - 三秦網)